元知网
主题 : 存《诗东西论坛·女诗人专辑 》目录并部分评论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4-04-22  

存《诗东西论坛·女诗人专辑 》目录并部分评论

转自诗东西论坛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529-1-1.html


第一辑:反遮蔽

陈依达(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79336-1-1.html
倪志娟(More)(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773-1-1.html
雪女(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524-1-1.html
朱小腰(章凯)(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505-1-1.html
窦凤晓(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807-1-1.html
楚雨(短诗10首)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670-1-1.html
刘霞(12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0418-1-1.html
穗穗【每日诗话】穗言穗语2014年2月27日-3月3日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596-1-1.html
唐果访谈·唐果诗选
http://news.baidu.poemlife.com/thread-680588-1-1.html

第二辑:论坛精选

张耳:《人问》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78356-1-1.html
安琪:《雾灵山和花果山庄》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813-1-2.html
穗穗:《我一直在奔跑》第四辑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88-1-2.html
杨沐子十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2163-1-1.html
包慧怡三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45-1-2.html
梁小曼两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80-1-1.html
阿芒两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2055-1-1.html

第三辑:近作回展

袁永苹诗集《私人生活》自选10首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55049-1-1.html
琳子访谈:突然写起“传说中的诗”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75-1-1.html
诗人互评:倪志娟 vs 胡澄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06-1-1.html
诗人互译:顾爱玲与周琰
http://bbs.poemlife.com/thread-681746-1-2.html

第四辑:(?)


明迪:《被遮蔽的女诗人》专辑点评

“海葵以伟大的孤独开花”

                                                           ——引自窦凤晓

        点开诗生活网站,几乎每个月都看见诗歌节,诗歌奖,诗歌年选,排行榜,而大小刊物,官办或民办,更是多如牛毛。这还只是一个网站而已。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不可能有谁被遮蔽,也有人说网络时代更是不可能有任何人被遮蔽。那么,你这几年见过刘霞的诗吗?也许这个例子太极端,那么,你认真读过下面这些人的诗吗?

        先定义一下“被遮蔽”。被当下诗歌生态环境所遮蔽,自我遮蔽,客观/主观遮蔽,因自己的其它才华而自蔽,种种原因,凡诗歌写作才华和成就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没有得到诗人同行的认识、没有得到评论界的注意,甚至没有适当的机会发表,都属于被遮蔽——陷于此种困境的诗人,男女皆有。即使每天发表、每天上网也有被遮蔽的可能——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更有被“视而不见”的可能。积极的态度是坚持写,不抱怨,写作成熟之时,自有人会发现。即使不被发现又怎样,写诗毕竟是为自己,惠特曼生前被遮蔽又怎样,狄金森一辈子被遮蔽又怎样。

        一个半邀约、半自动形成的小专辑,并非一个团体,或圈子之作,而是在诗东西论坛上随机组合在一起的九位诗人作品选,没有一个戴着“著名”光环,但呈现出的诗意和诗艺,却几乎代表了当下汉语诗歌写作的高端成就,让人意外。当然她们并不代表当下所有优秀的诗人,也不代表整个汉语诗歌写作的状况,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专辑可以做到,每一个论坛或专辑只代表一个有时间性的视角。这次作品汇集还有一个让人惊喜之处:这么多开阔大气之作,反映出二十一世纪女诗人的写作不再是只关注女性问题,个人命运,也非刻意的介入性、社会性写作,这些诗人关注的是生命的本质问题,源于日常而又高于日常。

        在网上认识陈依达有几年了,但今年才真正认识她的诗,好到让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一个花时间为别人写评的人,自己的诗被凉在一边,很少见她发自己的诗,然而她决不是初出道者,即使是,也是一出手就是成熟之作:

由盆栽转向庭院
它的生命活在外面
抵达阐明事物的出口
        ——《芳踪》

比恰当的表达
多出一丁点
与爱挂钩,
对这双眼睛的回答成为星光。
        ——《依托》

心的交会——
可能的边界难以名状

容量与美,昨天的落日
此水,淤泥中的九天之眼。
        ——《超越荷塘》

        很多诗人叫喊要回归中国古代传统,怎么回归,这就是很好的汉语当代诗的写作实例,既是当代情怀,又具有古典美的语言凝练和韵味,且不失当代语言的节奏和气息。
        与陈依达形成某种对比的是楚雨,后者很活跃,但发表过多也容易让人跳跃性阅读。相对于她的长诗,我更喜欢这些短诗,语言即兴,想象奇幻:

(恐怖分子,象)
摇摇摆摆地走过来。
有人举起枪
瞄准。它垂下羽翼
盖住了海浪。
        ——《象》

鸟在迁徙。你看,天才都是
表面上让步。

现在,关于从前的任何东西
都退出她的幻觉

她带着卡哇鱼(小狗)散步
背对我们,不远处是孤零零的空椅子
周围一片空白

看来柔软的口罩并不能抵挡住
雾气与冷风。整个一月来
她一直处于低迷的费力咳状态。
        ——《什么也没有》

        一个散步的女人,背对我们,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鸟在迁徙。你看,天才都是/ 表面上让步。”起句点明了这个女人的心态,也提前自行解读了为什么“她一直处于低迷的费力咳状态”。暂不说把“费力咳”用于此处有多妙。由让步想到鸟的迁徙,由鸟的迁徙想到“表面上让步”,鸟是天才,诗人何尝不是,“鸟在迁徙。你看,天才都是/ 表面上让步”——这几乎可以成为一条座右铭了。  
        楚雨给我的印象是思维活跃,行文跳动大,善于用文字急速勾勒出一个画面的轮廓,设置一些空白的空间,让别人去想象,她自己又去忙别的了。她不是典型的被遮蔽的诗人,但她的先锋性和潜力似乎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她和陈依达几乎可以代表21世纪诗歌写作的两个前沿,同样是以网络为载体,一个向前横冲直闯,无所顾忌,一个向后兼收并蓄,用心耕织,两种写作都诗意纷呈。

        与陈依达和楚雨这些自由网络诗人相比,刘霞太孤独了,但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拒绝发表”是一个诗人最弱也是最强的反抗。1989年至今在刊物上基本看不到她的影子,网上也是极少极少。感谢诗人廖伟棠忍痛割爱送给我一本香港版刘XX刘霞二人合诗集,才得以稍微系统地阅读到她的作品。是否为人妻就一定要受牵连,是否每一个公民都应得到最基本的权利,这些都先不去说了,读诗,通过诗来了解一个诗人的生活和内心。
        “我坐在这里/ 看天色由明到暗”,这就是刘霞1995年的生活,也是近四年的生活——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软禁。中国两万人写诗,有一半是无病呻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同刘霞一样,要么为基本生存奔命,要么因株连九族而困毙活牢,他们在极端的困境中以写诗呐喊,在暗夜呼唤心灵的回应。

我并没有受到过任何诅咒
只是被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吸引
被拒绝我的东西吸引
被现实以外的东西吸引
        ——《没有人看见我》1998

        鸟被自由吸引而飞翔,鱼被空气吸引而游动,而某些人被自由和空气吸引而不能动弹,这就是现实。
        我们常常羡慕东欧诗歌,有些几乎毫无诗艺,但因为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抗姿势,就视为珍宝,而忽略我们自己身边的高压之下的写作。
        “我为我的想法哭泣/ 它们在屋子里/ 就地旋转”。被遮蔽的诗人,孤独到可以看见自己的想法在地上旋转,诗人同道有多少人知道?当然那些大红大紫的作鞋会员是不会认她为同道的。其实我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只对诗感兴趣,对诗的表现力感兴趣,对诗人处理题材、调动文字的能力感兴趣。
        今年是中国当代某大事件25周年,很多“赶场”的诗,远不如刘霞这首,因为他们没有亲历过,在事件之前就到了国外,而享受“流亡”的美誉,吃人血馒头。相比之下,我更敬重流亡于本土的诗人。

那些眼睛今夜会回来
……

一滴泪的想像之树
挂满绝望之手

……
在你的黑暗之夜
我的词汇难以成形
         ——《暗夜》1997

        深夜读刘霞,我的词汇也难以成形,自去年6月得到这本诗集开始,一棵树上“挂满绝望之手”,这个意象折磨了我几个月,最后终于以树为原型写了几十首树的图像诗才排解了心里的积郁,这就是写图像诗的真正起因。还是看一下刘霞1989年之前较为轻松的诗:
……
朋友们在夜晚到来
我会尽力做出一桌的菜
每道菜都不会忘记放盐
不用喝酒
你的话就滔滔不绝
大家兴高采烈
鸡的脚趾头也啃得煞白
        ——《日子》1986

        我想我读诗总有一天会读成神经病,读成疯子,“鸡的脚趾头也啃得煞白”让我笑了好几天,为了体验一下鸡的脚趾头怎样被啃得煞白,为什么是煞白,怎么样是煞白,我专门出去买了一只鸡,做好之后,饿了几小时再吃,还是不敢啃鸡脚,又跑到广东餐馆买“凤爪”,请别人吃,终于看到“煞白”。这让我想到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大概我们在写亲历的日常时,就会不知不觉地用起口语,写想象出的东西时就会不自不觉地用起书面语,这大概就是当代诗为什么口语和书面语混杂一团的原因,即使那些以口语派自称的诗人也经常在诗里夹杂书面语,而所谓知识分子写作群的诗人有时候用起很生动的街头巷语绝对超过口语诗人,可见根本没有口语诗人和非口语诗人之分。诗歌语言受诗人生活面的局限。那么囚禁中的诗人呢?囚禁之前的诗生动活泼一些,囚禁之候就会有局限性吗?这个几乎是世界范围内的惯例在刘霞这里失效,她也许放弃了那种轻松诙谐的语调,但更加犀利,对生活更有洞察,对生存的认识更清醒,语言更清晰,意象更精准,从写于1983年的《一只鸟又一只鸟》,到写于2013年《无题》中那只鸟,就是一例。

        倪志娟受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遮蔽,她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现当代诗人作品,又写过很多评论文章,以至于她的诗歌天赋常被忽略:

杜鹃开过九次
他还在模仿一种步法
       ——《周游》

电影院里,多少人
和他一起迷失
又踩着瓜子壳回来
……

在小镇
他常常站在自身之外
偶尔问道,像一棵树经历无形的风暴
        ——《问道》

后来,你理解了一些不同的方式
比如晨昏定省,履迹
映照无人之地
让娇柔的野花丈量你的气度
……

你的寂寥
是一丛修竹抚平凛冽的杀气
宣纸上的静美
诉说着你的知,行,意
        ——《格物》

        太老练精到的诗了,以至于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位70后诗人,她的功底大概来自于专业训练、大量阅读和翻译。这是一个会有后劲的诗人,会越写越好。

        雪女大概和陈依达一样,错过了“年少成名”的机会,这让人很悲哀,似乎女诗人必须有人捧才能“出名”,好在诗歌艺术靠文本说话,名不副实的一百年后会被时间淘汰,眼下就不用去管了。读这首《蜘蛛》,不得不赞叹雪女(网名水晶钥匙):

尽其所能地靠近一个中心。
它所有的腿,因为回忆
变得细长和弯曲。所有的腿
抬起来无从跨越,又全然落于地上。
        ——《蜘蛛》

        我真希望这是我写的诗。我在K城见过蜘蛛,迷过,痴过,却没写出这样的诗。什么是技艺,抓住最形象的一点,最触动人的一面,最具有深意的一个视角点切入,就是技艺第一关。

你七十岁的脸上有它织过的网,
有它爬行的路径。
相对于你呈现出来的皱纹,
它不用老去,也能表达岁月的漫长。
        ——《蜘蛛》

        这样的洞察,这样的情绪调动和材料布局,什么叫成熟,这就是。蜘蛛织网,构建一个中心,然后又去破除这个中心,“它也张开口,发出无声”。这首诗会进入一个优秀选本。好诗应该去它应该去的地方,去遮蔽那些毫无意义的作品,而不是被遮蔽。

        雪女和朱小腰(章凯)都是以前不熟悉的诗人,感谢一苇渡海的推荐,使我们这这些侨居国外的能够读到更多的好诗人作品。

象狗一样理解生活。
仰观天象,俯察大地。
一切只凝于一点。
        ——《狗》

        难怪作者朱小腰(章凯)说:我很难认为自己是个女诗人。更别说是“被遮蔽的”了。是,确实不需要冠以“女”字,在这里只是一个识别标示,就想张三李四的姓。这些诗人都是豪杰,能够感觉出来。她们关注的远远超出性别,远远超出女人生活范围,远远超出个人情感,命运。从个体出发,得出具有普世共通性的观察,是这些女诗人的特点。很难再忘记这样的句子:“象狗一样理解生活。/ 仰观天象,俯察大地。/  一切只凝于一点。”

        相对而言,对窦凤晓的网上阅读稍微多一些,她是我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诗人之一。非常欣赏她诗中的节奏。节奏是什么?一句话里多一个字显多,少一个子显少,自由新诗里就是那种默念时感觉字句不多不少恰恰好的好,构成了一种语速和节奏。

老鼠打盹。风声起劲,
假象的敌人们正在月下叠罗汉。

抒情宜三月。明日黄花般黠着鬼眼,
“看时间千重变”。

总会老的,山水,人世。一茬又一茬的灰,
是宝藏也是来年的燕子。
        ——《此在》

        诗人们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是,何谓好诗?虽说没有一个公论,但新鲜的修辞,新奇的联想,有新意的诗建筑,不是好诗是什么?当然好在哪里,会各有所见。在我看来《此在》从标题到每一行都绝,尤其是结尾,灰是宝藏,也是来年飞起的燕子。老鼠打盹的功夫,风声起劲,沧桑变。燕子给人带来希望。写燕子是散文,从灰看到燕子,是诗人。下面跳过其它几首非常好的诗,来读《一个梦》:

夜间多梦,有人掌灯
照着我早已离开的房间,我的熟人们
都在午睡,灯却又是黑的

        这个梦非常吸引人,我也经常在梦里看见灯是黑的,熟人都在睡觉,只有我(正在睡觉的人)醒着。一首诗能够让人迅速进入,就是好诗,引起共振是阅读揣摩的动力。

即使最混沌的梦也有清晰的章程
比如,一个人,一张脸
不认识但知道是谁

也许终有一天我会遇上他,当这个梦和那个梦
连成一片,再也记不起的时候
那时,邂逅之轻如鹿群过野

        我已无语。一个从未见过的诗人,一个不是我自己的别人,写出我的梦境,写出我梦境中的意识,写出我希望自己写出的句子。那么,是否引起共振的就是好诗呢?现在还没有有效的甄别好诗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乎就是唯一的有效标准。但指认一首诗为好诗,几乎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会暴露出你自己的弱点,但这正是好诗的标准,它让你在指出它是一首好诗的同时,将自己的弱点暴晒于日光下。

你知道这些终究会失去,如露又如电;
你知道孩童借老人之口
说出的不一定是教诲,有可能

也是颂歌——多么危险,其实人生
不需要这个。嘘,发音轻一些
步子轻一些:暴风雪,失眠夜,盲人执黑先行

        这结尾太漂亮了。那个掌灯的人,让我们看见灯是黑的,盲人“执黑先行”,下棋术语用在此地非常妙。那么这个先行的意义在哪里呢。这首写梦的诗,诗本身也像梦一样,你会想象盲人是谁,你会感同身受地觉得自己就是盲人,你会超验,身不由己,你的身体会超出你的思维,你会分不清你和盲人以及上帝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三重关系。
        需要修订一下,好诗有两种,一种能唤起你的记忆,另一种能颠覆你的思维,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诗不好不坏,不痛不痒。

        穗穗的诗不常见到,我喜欢读到过的一些《穗言穗语》,尽管还读的不够多。读她的文字,不知为什么会有一种头顶酥麻的感觉,狄金森说能够把你头顶掀掉的就是诗,那么这种头顶麻醉的感觉是什么,诗的临界?穗穗在写一种她自己的体裁,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体式,一种风格。很高兴她恰巧在2月27日女诗人专辑建档这一天写到狄金森。

         唐果是去年展出的几位女诗人之一,拖了一年终于和她做了一次邮件访谈,其中提到一些给我印象深的句子,比如:

一只小鸟在木棉树上叫
……  
只有木棉花应声而落
        ——《小谣曲之:鸟雀叫叫》

我写下《哀嚎的手掌》
我的手掌便下了一天的雨
        ——《一日》

        一首好诗不可能没有好句子,如果没有就很可疑。一首20行左右的好诗起码要有三个亮点,两个好句子。当然,我挑选出来的在别人眼里并不一定就是好句子,这没关系,不影响这些诗,如果人人都说好,反倒不好了。
        唐果的好诗产量大,涉及广泛,风格多变,在写作上有很清醒的追求。T.S.艾略特曾提倡“难度写作”,我们往往理解为繁复、技艺炫耀,实际上训练有素的诗人是力求让复杂的思想透明化,“难度”体现在表现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读唐果的诗,会让你有很多欣喜的发现。也许欣赏她作品的人已很多,收入她作品的选本也不少,但相对而言她的实力与被关注度还是不成正比,身处偏远地区的她,需要同行们不断去反遮蔽。
  
        以上九位诗人我都没见过,有些在网上认识十几年了,有些第一次读到,初浅的点评权当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关注她们,阅读她们。这是几位真正没有焦虑感的诗人,活得自在,写得自在,不在乎是否成名,不在乎是否被评论,不在乎是否得奖,不在乎是否被遮蔽。
        此专辑标题为一个被软禁的女诗人而设,也借这个契机推出其他诗人,目的很简单——诗人太孤独,需要时时有人伸出手,拨开那些过于耀眼的东西,让真正优秀的诗显现出来。大千世界,大千汉语诗刊,大千诗歌专辑,大千著名诗人,此为一片草丛——这些诗人花朵,起着陪衬的作用,这就是诗歌现实,但她们不在乎。伟大的孤独,为未来的伟大读者而开花。
2014.3.20-22.在线草写


倪志娟:简单点评

窦凤晓:弧面镜与千重变
在诗生活上最早看到凤晓的诗,我就很喜欢,她的诗歌重视语言层面的经营,让词语摆脱平常意,变得陌生化,生发出新意,这些新意又更多依赖于诗歌中的语境。这种语言层面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诗歌的本来面目。

朱小腰:庄重与美
小腰的诗我读的不多,这十首诗给我的印象是庄重与美。她的思绪如此缜密,有时似乎仍然踏着传统的节律从而显得过于庄重,但适时弥补的是她的“物化”,她能化身为他物,以他者的视线反观,将自我从诗歌逻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她的诗歌因此摆脱归属权而变得自在,轻盈。

楚雨:想象力与表达的强烈意愿
楚雨的诗有一种我行我素的姿态,没有顾忌,没有压抑,她写的很放松,很挥洒,这种自在很让人嫉妒。放松地书写,有时会泥沙俱下,会显得盲目,但盲目,反而是想象力的避难所,因此,她的想象力常常出乎意料地跳跃出来,抓人眼球。比如《兽》,《避难所》。

陈依达:慈悲与抽象
陈依达的诗,对我构成了一种阅读的障碍。她的诗句与诗句之间存在很深的沟壑,那种干脆的句式又不给出过多的暗示。好在她的词语常常是具象的,让我能建立一些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揣摩诗意。“心底涌上来良药:\把一切紧密连接成一体”;“鱼鸟穿行于忘川\美的果实寻觅自己的位置”;“心的交会——\可能的边界难以名状”……这抽象之中摇荡的慈悲情怀,是耶非耶?需要反复咀嚼,诗意自是开阔。

雪女:发言人与代言人
    “可是,那束光线直接从天庭下来,\移走了我们身上相爱的两个人。\而你我被废弃了,枯坐无言。”雪女也许总是念想着她身上被那束光纤移走的那个人,她写诗时,时而是那个“她”,时而是“枯坐无言”的我,她的这种失落感,使她既是自我的发言人,也是一切卑微之物的代言人,她有如此同情之心,使她写一个塑料人也如此动人,而她的“蜘蛛”,早已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何止于女性本身?

刘霞:当隐身人开口说话
    刘霞的诗,只有经历过特别之事的人才能写出,事实上,这样的诗,尚未写出就已精彩,所谓“诗穷而后工”,这种亲身领受过的、且正在领受的痛苦(“穷”)使诗歌穿透语言的遮蔽(是的,这时候,语言也成为了一种遮蔽)显现出最直接的本质。


陈依达:感念与漫谈:诗东西2014年女诗人专辑的一些点评

读一首好诗,犹如在矿脉中瞥见纹理的蓝紫色幽光,品读与思索的每一个瞬间,出人意表的喜悦和共鸣产生的潮汐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对自身写作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都将是一个谜。

诗东西论坛近期由明迪主办的《2014年女诗人专辑》,收集了刘霞、倪志娟、陈依达、雪女、朱小腰(章凯)、窦凤晓、紫穗穗、唐果的诗歌、随笔与访谈。第二部分收集了张耳、安琪、穗穗、杨沐子、包慧怡、梁小曼、阿芒的诗选以及袁永平诗集《私人生活》自选十首。就第一部分选诗,明迪写了《被遮蔽的女诗人》专辑点评,此后引发了关注与讨论。

引用明迪的原话:一个半邀约、半自动形成的小专辑,并非一个团体,或圈子之作,而是一个在诗东西论坛上随机组合在一起的九位诗人作品选,没有一个戴着“著名”光环,但呈现出的诗意和诗艺,却几乎代表了当下汉语诗歌写作的高端成就,让人意外。以明迪的视野,此言自有其意义与分量。我以为她一直鼎力相推行的一个目标:从文本出发,挖掘与呈现真正的好诗,祛除中国诗歌创作版图中的“死角”。这种“功德之举”需要诗歌鉴赏力以及开阔包容的胸襟。

现在我想就专辑中一、二部分中的一些诗歌,很松弛地漫谈一下个人感念,作为一种回报和支持的方式。

楚雨:以开拓性、开放性、先锋性的诗歌文本,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时代,心理在存在层面的感受。楚雨是一位坚持文学、艺术多方位实践的诗人,其在书法、水墨与油画,小说、诗歌、评论等诸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创作中所展示的活力与功底,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较而言,对她的诗歌文本,以及短诗的认可度,解读与认知尚待进一步加深。楚雨诗歌写作的想象力与对生命体验的洞察都令人印象深刻,诗歌《嚎叫》中勾勒的“手”,既可以理解为命运对个体的抚慰之手,谁又知这不是引发创伤的手呢?一首短诗,因折射生存压抑感而耐人寻味。楚雨有非凡的写作力,创作了大量长诗,就此我写过一篇《心如藏凤尽非凡》的短文来探讨其风格特质及意义,这是一位很令人期待的女诗人。

嚎叫

这个夜晚有点安静
安静得可怕
街上也没人
有别于白天大杂烩
把那只手放回
原来的位置。甚至不能开口大喊一声
把它作为礼物献给心爱的女人。
关于神。曲棍球。
兑了冰的啤酒。
他小心地擦拭淤积的伤口
一个——
或更多

窦凤晓:中国女诗人的实力派;诗思缜密,情感既幽闭孤绝,也渴求着一种同行与知遇的敞亮。语言层面化古化西,文本绮丽多姿而保持着较好的可读可感性。回顾我读过的中外诗歌,凤晓诗歌的独特气质与语言造诣都令我称道,我曾为她的诗歌写过一篇短文《原道与金枝》,因为时间很紧迫,文章内涵未能支撑起标题,然而之后凤晓越写越好。

倪志娟:以前读过其诗歌译作,此次初读十首自选诗歌,感受到开阔大气的意蕴,内心的笃定,语言和诗艺的娴熟老道。“疾病如此强大,会让所有人倒下,/用一副骨骼的抽象画,模仿永恒。” 这样的诗行令人联想到普遍意义的现实镜像。

章凯:这一组诗歌呈现了宇宙中生命平等的理念,对神性的渴望。生活的本质在诗歌里被描摹为:这由沉默、围攻、胜利而组成的生活,/肉体由蛆虫最后解放,展翅远飞。灵魂的自由翱翔,对瞬息感受力极致性的拓展,在诗歌《超过上帝给予的恐惧》中展示了人类精神求索的艰难,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其哲学思辨与诗性语言的交融,非常有质感的诗歌。能这样写诗的男诗人亦罕见。

雪女:以前在网络阅读中似接触过“水晶钥匙”这个笔名。第一次系统地阅读雪女自选诗歌十首,很成熟而富有女性细腻感官触须的文字,诗行中充满对人世一种冷峻的剖析与审视:亲爱的,我转述这些身边景物,/没有哪一样不是悲凉丛生。(雪女语)诗人内在精神分化为对立的两面,既“怀着临床的忐忑”,也能保有“偏安一隅的淡定”,“站在枯槁处,歌唱枯槁本身的永不回返。”令我感受到一种普世悲悯的情怀。

安琪:其实安琪令我折服是从阅读她的长诗《轮回碑》开始的。语言的先锋性烘托思想内涵的开阔和深度,长诗内在节奏与气息的把握,丝丝入扣,丝毫不令读者松懈的能力,堪称为女性诗歌写作搭建了男诗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此次阅读她的《雾灵山和花果山庄》,非常棒的文本。先验性的开拓文本,充满灵性,而文字的落点始终在生活最基本的层面,可感可悟的才气之作。

穗穗:紫穗穗是多产的美女诗人,最令我钦叹的是激情。此次贴在专辑中的《我一直在奔跑》诗集第四辑,我浏览了几次,属于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成熟文本。穗穗的诗歌里,既有个人体验的诗性升华,也有对世界的深入思索:“有时,她渴望人类的视角/学会由外向内的辽阔”,同时,诗歌也呈现了对人世的审视和鞭挞:“你们体面的生活,装满肮脏。/比不过我豢养的油亮皮毛和梦”。我对穗穗的写作很期待,因为她的激情业已有了自由表达的双翼。

包慧怡:初次阅读这位上海出生,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在读博士的散文诗,令我回想独自旅行在都柏林的时光,这座城市孕育了詹姆斯•乔伊斯、奥斯卡•王尔德和威廉•巴特勒•叶芝等文学诗歌巨匠。包慧怡组诗《一个人的塔罗》(选三),意象奇特密集、意蕴纷呈、迷离,既具有在时空中追星揽月的自在,也不乏入罅隙、潜深渊的钩沉。诗人对世界的感触极为微妙敏锐,呈现出对旷世之恋情与精神隽永的深切渴望。“总有一枚月亮通向我的瞳仁,另有一枚通向乳房。听着,你我必须参与彼此的销蚀。”这里月亮意象承载了我所说的深切渴望:“瞳仁”是通往内在精神的通道;“乳房”则为通往身体的通道。以生命根脉的东方给养,再辅佐以西方文学的催化素,包慧怡创作的前行之路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风景?我在此避开期待一词,而是寄望于一种更开阔和深远的前瞻!

阿芒:她的两首《我14你15》、《你15我16》是我喜欢的诗歌。妙处在于诗意的跳跃和转承,在逻辑的情理之中,却也跳出生活常理的范式,体现出诗人不同寻常的体察和感受力。第一首对于“求救”信号的并非救助性的呼应,体现了内在张力成为一种常态。米粒透过收割的气味,呈现了生活全部音色,很精妙的语言建构,发猛力而不动声色。第二首中比15岁的鸟声更冏的“左胸的铃声”——,我理解为诗人的“心跳”,成为一股忘川的激情与洪流。

这些女诗人中,我只在上海见过梁小曼,一位文学艺术修养俱佳的女诗人,几年前在今天论坛相识并交往。对小曼怀有的情谊,使我感到愧疚,此次没能为她写点评。在此希望我们互勉,以更松弛自如地姿态投入诗歌。但愿他日我能为你写文章。

至于文章中所涉及的“遮蔽性”的界定,女诗人成名的N种方式,实话说我没深究过。我对明迪《被遮蔽的女诗人》标题的理解更倾向于一个善意:或许这些人的诗歌值得更多地关注一下。在微博曾说过,写诗对我是一种自在自足的修炼。如果一个人真正感恩于诗歌的馈赠,是不会过分渴望其为你带来什么声名和利益的。当然能得到关注与认可很美妙。在当下虚妄浮夸的大背景下,诗坛怪象中的“钱潜”、“肉潜”并举,一些男诗人囿于自身认知和审美的局限,只认同和自己语言风格与精神气质相近的女诗人,一些男诗人则只提携和自己有过“肌肤之亲”的女诗人;也有女诗人为了迅速成名不惜将自己标榜为“在男性生殖器上荡秋千的婊子”。相比较而言,此次专辑囊括的女诗人们都较为低调与沉潜。

安静的写作是一种大美。
2014—4—12 初稿
2014—4—14 修改


雪女:阅读与散谈
  
这几年,很少到纯粹的诗歌论坛读诗贴诗了,如若不是同乡诗人一苇渡海的推荐,我或许仍不会有机会跟这么多优秀的女诗人进行愉快的交流。在此,我要感谢诗东西论坛和明迪提供了这个交流平台,以及尽心尽力做的这个女诗人专辑活动;感谢在诗坛一贯低调、但却不想埋没他眼中“认可的诗人”一苇渡海的热情举荐,使我读到了很多好诗,获益匪浅。
关于“被遮蔽”这个话题,大家谈的很多了,我认为只要辩证地去看问题,一切都会豁然开朗,不必多纠结。随着这个活动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女诗人纷纷上来贴诗,很令人振奋,其中也有不少我认识多年的女诗人。但鉴于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仅就第一集中所列部分女诗人的诗歌作品,浅谈一点阅读体会。

刘霞:词语的痛感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或阅读取向,是否会影响他(她)的审美向度、叙述方式以及对词语的选择呢?读刘霞的诗,使我对这个疑问找到了一些对证。我不了解刘霞的生活中经历了什么(至今一无所知)?但读她的诗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着痛感和孤独感,比在无人的荒岛上还令人悲绝。你能感觉到词语已经成为她触觉的一部分,尤其成为她尖锐疼痛的那一部分。而她正是借助这种疼痛和孤独的情感,使文字产生出动人心魄的力量。
刘霞的诗非常真诚。请注意,真诚这个词,一般的诗人还真不能轻以冠之。我认为,写诗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艺之外,真诚,是使诗歌获得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真诚是指用整个身心在生活中感受诗意,领悟诗意,而不是坐在案前营造诗意。刘霞正是在她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中,感受到了那些在痛苦、孤独、窒息中释放出来的带着体温的诗意。

章凯:文字的探险

在安徽的女诗人中,章凯是属于那种沉默中有言辞,隐匿中有身影的人。当她沉默,一定是在静心阅读或孕育新的诗篇,因为不久她果然会贴出大作;当她隐匿,一定会有人寻找她的踪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二三次,别人向她约稿,找不到她,问我要她的联系方式。虽然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我和她也是极少见面,反而在微博上交流的时间多些。
每每惊叹于章凯诗句与诗句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极强的切换运用能力,哪怕只有一个字,当她单独使用它时,那个字立即就会扩展出它本身以外的意义,使你感到此字用得相当精妙。我们写诗通常在意思想感情整体表达的效果,而不太在意每一个字词本身辐射出来的诗意,章凯在这一点上往往出奇制胜,甚至当她的思想感情尚不明朗时,你会感到她让词语先行,并且严格审查每个词语的作用,使之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而词语之间因意想不到的组合所产生的陌生感、紧张感、兴奋感,大大满足了我们阅读的快感。当然,她手中自有收放这些宝贝文字的秘典。文字的探险,使章凯的诗精锐独到,难以复制。另外,章凯的诗中有种开阔笃定、大开大阖的意境。这是她在技艺之外,深思的结果。

窦凤晓:魔幻万花筒

读窦凤晓的诗,如同看一只惊艳、魔幻的万花筒,每转动一个面,都会出现一幅既具象、又抽象的图案,有光、有色、有形,也有层次和秩序。它的幻美让你目眩神迷,它的秩序又让你心生敬意。窦凤晓把这只万花筒玩得如此娴熟,如此痴迷,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她魔法附身。
她非常擅长给她命名的事物寻找对应物、对应词。正反对应、同位对应、参差对应。。。。。。只要叙述一件事物,与它有关的事物似乎都逃不脱干系。尽管如此,她会安排的有主有次,一首诗绝不会枝蔓过多,杂沓凌乱。
或许是出于嫉妒(哈哈),我但愿她能在诗中表现得笨拙一点,好让我这个愚钝之人,能来得及看清她的一招一式。

倪志娟:冷抒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倪志娟的诗作,感觉她是一个审慎、节制、明晰的诗人。
女诗人写诗往往有个弊端,那就是用诗来满足自己的倾诉欲,把写诗当作宣泄情感垃圾的出口,丝毫不加以控制,这样的诗读多了,十分败坏胃口。
倪志娟的诗是对这一问题的清醒纠正。她采用冷抒情手法,语言清减疏淡,结构舒朗有序,情绪平静深沉,于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于不温不火的叙述中,写出极具张力的诗句。
我曾揣测她的诗歌写作得力于或者受制于她的诗歌翻译。为此,我特意百度了她的翻译作品,发现她的翻译和写作完全是两套语言系统。她的译作繁复、细密,遵从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叙事风格。而她自己的诗歌写作冷静、思辨、简洁。也许这是她有意为之吧。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不会受制于任何人,而是在诗歌领域,稳固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

陈依达:抽象的迷宫

读陈依达的诗,我也遇到了倪志娟遇到的问题,就是阅读产生了障碍。我仔细读了两遍,还是觉得有隔阂。她抽象的表达与密集的意象,几乎让我的大脑短路。我很惊讶一个女子,为何有此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她词语之间极强的跳跃性、不给人以任何暗示的突然拆毁,无所限制的想象空间,仿佛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迷宫,你绕行其中,很难找到出口。
当然,徜徉在这样的迷宫里,也有其乐趣,那就是你不要着急寻找出口了,不妨走到哪儿赏玩到哪儿。比如遇到这样的句子,就极大缓解了我的焦虑。“一幅画令斗室生辉/ 清风白浪/ 华灯初上。”
不过,最终我还是想要找到出口。陈依达,你是否考虑考虑,在词语的沟壑间,多搭些美丽的小桥呢?

楚雨:现代表达

喜欢楚雨这些短诗。楚雨是个诗书画并行的女子,在微博上经常能欣赏到她的画,很抽象,很豪气,冲劲十足。画面仿佛多表达一种突围、抗争、苦闷的意绪。这种冲劲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具有现代、活跃、灵动、不拘一格的特质。
在她的诗中,你不难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元素,乌克兰战争、雾霾、网购、宠物等等,这些似乎没有多少诗意的事件,被她举重若轻地写进诗中,因而这些事件真的就有了诗意。写过诗的人都知道,在看似随意的生活中撷取素材,并提炼出诗的内核,必须独具慧眼,有善于发现的能力。无疑,楚雨具备这种能力。另,艺术规律的相通性,也会给她的诗歌创作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穗穗:激情书写

穗穗是个一直生活在外地的安徽女诗人,我们见过两面。她的人一如她的诗,热情奔放,生机盎然,仿佛一直处在青春勃发期。
穗穗的诗和她近年来的“穗言穗语”,其文脉比较一致。大致是关于爱情、梦幻、阅读、感悟之类的书写。她激情饱满,读写勤奋,产量多多,并时有精彩之作,这一点是我等懒人万万做不来的。同在微博玩,虽然我们之间没有评论,但她只要发帖,我一般会浏览一下,读到共鸣处会心一笑。但愿她能永远保持这种良好的创作势头。

糖果的诗由于诗界评论较多,阅读的选本也多,这里又有她的专访,我就不多赘言。

最后说说图像诗,这个话题我在微博和明迪有过讨论。作为一名资深的编辑,我十分了解,在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里,抢夺读者眼球的,首先一定是图像,然后才是文字阅读。所以,在诗中用文字排列出某种物象,或者排列出诗人某种心境图形,让文字不但以想象、而且以形象表达作者意图时,必然抢夺读者的眼球,使文字阅读旁逸斜出,心思游移,影响对一首诗的整体感受。
况且,图像诗和配图诗又不一样,配图诗一般诗是诗,图是图,两者相得益彰,并不特别影响文字阅读。图像诗是将图形排列在诗里面,你读诗时必然要读到它,绕不过去。而且作者排的序列不同,读者也许不知先从哪个方向来读,猜来猜去,读诗的心境会大受干扰。
当然,图像诗会增加读诗的乐趣,延伸它的形式感,并具有设计美。我的意见是,图像诗是可以探索的书写方式,但不必每一首都写成图像诗。偶尔来两首,锦上添花,妙趣横生。多了,不但读者烦躁,而且还有花拳绣腿之嫌。


章凯的评论:

我非常不擅长写评论,往往吭吭嗤嗤半天还词不达意,所以不太敢作这方面的尝试。好在有论坛中其他的女诗人以她们出色的才能,不仅做了这些事,并且做得光彩照人。同时我为她们的热情非常感动。这里我非常同意她们的分析、见解,我本想从另一些方面补充一点东西,充分体现她们的特点,但她们写得那么好,原谅我拙劣的表达并不能完成我的美好的想法。

一、雪女
我一开始觉得我可能有很多话可以通过这次机会向雪女说。但是一落成字,却又无端凝阻。我想如果我来总结雪女的诗歌创作的话,那么八个字是我最先想到的,那就是: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因为同在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见过面,因而也有着生动的感受。我觉得雪女是个严谨同时又不拘小节的人,这反映到她的诗歌中,就使她的诗歌中的严谨有着令人温暖的一面。同时又显得条理井然,语言明晰。在此之上,她在诗歌中的想象力又是那么卓越非凡。这些总结起来也许人人可见,但真正做起来,是非常难的。而她在整个文本的控制上,又使以上的几个特点达到异常完美的结合,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旁枝逸出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她的诗歌是智慧的。并且通达。
因为篇幅所限,这一组诗歌没有把作者所有的特点给呈现出来,借这个机会说个题外话,我记得作者曾写过一个关于中华鲟的诗,她说鲟道:“…吐出了一片海水”。这种在创作上的凝炼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我看了这首诗,已经很晚了,我游走到卫生间,去洗脸,自来水冲过我的脸庞时,我心里对雪女说:“你也吐出了一片海水”。

二、陈依达
陈依达的诗歌,其意象的密集性是不言而喻的。她的这种密集性有着油画般浓墨重彩,这不令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密集的意象竟由强大的逻辑性来推动发展。这是非常罕见地方,因此使依达的诗有着一种独特质地的坚定。说到逻辑,不免使人联想到生硬,但依达的逻辑,却显示出它正是人性彷徨、奋争、希望、乃至最后达到平静所必须获得的精神支撑。她对静态、动态的描摹使它们都有了生动或者深刻的指向,并使之呈现出人文精神(原谅我用这样一个熟词)宽厚或温暖的关照。最使人感动的是,在那些强大的意象之下,你会发现依达诗歌中孩子气的单纯,这在一个现代丛林社会中,是被无情抛弃,却无比珍贵的一个特质。我个人认为这比纯粹的美、力量以及其它种种看起来伟大的东西要令人珍惜的多。而与此相对的,她的诗歌中对爱的呼唤也来得格外浓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呼唤,而是在思考之后的呼唤,因此具有厚实沉潜的力量。

三、窦凤晓
凤晓的诗歌,可能因为她曾经对古典诗词的深厚功底而显出唯美的感受。但在这些之外,我认为她还有更多的特点,或者说更多的优点。比如说她的诗歌意象不仅唯美,且她具有一种天赋,她使即使是旧的意象也在她笔下焕发出新的质彩,更且这些意象在她的推动之下能达到一个思辩的高度。这个思辨的高度,并非由作者刻意提出的生冷的概念,而是由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自主获得的。而当凤晓堆出一些并行的概念时,这些概念之间若隐若现的关联,又巧妙地呈现出一种人世间温情无语的表达。同时我发现在凤晓的十首诗中,多首诗中都呈现了疑问的方式,我甚至注意到,在凤晓提供的十首诗里有7个问号,而这种写作方式即显示出凤晓对“即定”的疑问,也反映出她对提出疑问后的可能性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恰恰值得作出更进一步,再更一步,永不停止的延伸。

四、倪志娟
我得从私人角度说两句关于倪志娟的话。虽然我和志娟从未有任何形式的交往,但我却从很早起就是她博客的潜水者。我非常想知道她是怎么看待诗歌的,包括诗歌的全部,从技巧到思索。如果她在博客中写道她最近很忙,下次再来写点什么,我会感到大的遗憾。这一切当然一开始是从她的翻译开始的,但后来却不惟是她的翻译。我偶尔会不由自主地想从她的诗歌中找到她翻译的那些身负盛名的作者(主要是女作者)的影子,但我得说,她的诗歌是独属于她自己的诗歌。我个人认为她的诗歌竟然是中国式的,虽有外国诗歌的影响,但已巧妙地融入的中国诗的氛围之中去了。从她对句式的运用,从她对诗歌原点的发掘,无不体现着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感。这实在太令人陶醉了。她在诗歌中提出的某些对世物的总结,宛如使我堕入浓绿之中,却蓦然发现一朵鲜红的玫瑰。这种阅读不由自主地、真正地带来了超越文本的上升式的快感。

五、楚雨
我个人认为楚雨的创作,是精灵式的创作。你能感受到她的灵感泉涌,而她又小心的控制着这些灵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常常发现灵感来之不易,而一旦来临,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加强它的作用。我们在灵感的驱使下不断地自我压榨,却往往与最初到来的灵感背道而驰。楚雨的诗歌,取材往往又与生活密切相关,或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世情,但她却使这些生活世情为她的所思所想服务,作为她所思所想的体现与证明。“活着需要谅解”,她的诗歌完美地体现这句话,一切在她的诗歌中都获得了谅解。这是一种最终的谅解,让人又温暖,又神往。

六、刘霞
我注意到刘霞的是她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以及她对她个人感受的描摹。我不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那些都不能成为对一个诗人评价的部分。她的诗歌对她个人思绪的描述以及对环境的诉状,恰是如同一体。也是我们作为个人可以感受到的。如同听到另一个人的呼吸,这是一个接近于自然的描写。不夸大什么,也不遗漏什么,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那些写下的文字,发现作者的存在,也提示自己的存在。这些文字了然无痕,却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提示我、环境、思想的三重存在。

七、穗穗
穗穗得原谅我的以下这句话。她改变了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我一直以为美女是没有太多深刻体验的。但穗穗的出现,使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有时我看她的博客,甚至认为她可能有着倔强的一面。在她的诗歌里面,大量来自于深处的体验仿佛波浪般涌出,这使她有时不得不使用了非常有力的词语。这其中包括俚语的入驻。这让我想到卡佛与毕肖普,我认为毕肖普是有力的体验表达者而卡佛使用俚语使他活生生地存在。这两点穗穗正在做,并且可能成为她自己的特点。


窦凤晓:

这半年来,我的祖母去世了,同时厘清、矫正和重组了某些家族秩序;我的工作、生活结构略有调整,连相当部分的家具都变了;增加了一些植物其中包括几株娇宠的多肉植物;厨艺越来越好,生活的煦照休眠了其中诗意的部分;在最近的一首诗中,一个句子是这样写的:“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个好厨师”,又毕竟难堪,几经纠结改成了“做个好塾师”。

但诗歌本身不允许这样的不作为。由诗人、翻译家明迪发起的《诗东西论坛·女诗人专辑 》这以诗为名的雅集,一下子发掘出大量高质量的诗作,触发了高质量的交流。我本来是很怕当众谈诗,更不擅于评论文字,但感于这样热烈真挚的气氛,也试着谈一点粗略的阅读感想吧。

刘霞:孤独者得其词
非常汗颜,这是第一次得知刘霞其人,读到她的诗。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另一位“刘”。当年,那个时代,我还小呢,初中,有人告诉我“以后历史会记住这个夏天”,我似懂非懂,很有些不明所以的壮怀激烈感。后来开始写诗,无数次地写“孤独”,但在刘霞的孤独面前觉得自己的诗句好像赝品。她真切的痛感流诸笔端有鲜活的、刚刚切开的伤口的味道,她的笔法有九十年代那种特有的真挚气息,若从技巧上讲,她不是很“当下”,但技巧于她恰恰是最不值一提的要素。

明迪:中有垒块,画图难足
大约半年多?看到明迪用长微博将她的图画诗贴出来。她的图画诗绝非“图画”这么简单。她的头像是“猫”,还写过“鱼”、“天地日月”、“汉”、“鸣”、“己”、“叶”、“去”、“梦”、“囚”,等等等等。她作为汉语诗人中少见具有国际视野的一位诗人,却在尝试用最“中国”的“图形字”表达着反省的、赋予更多元意义的“图形诗”,把自由的能指框定在某种程式化的、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所指形象“图画”上,这个探索形式本身就悖论重重。这很有趣,又让我一见之下有些莫名悲伤,早就想问:子有何忧?可惜性格原因不会这么主动去袭击别人的内心。当我看到她写刘霞时的这句“最后终于以树为原型写了几十首树的图像诗才排解了心里的积郁”,才算帮我解了惑,但同时也让我一刹那眼酸流泪。

倪志娟:优秀的翻译者,优秀的诗人
最早得益于倪老师的教诲是在几年前的“早班火车”论坛上,籍籍无名的我,屡得倪老师批评,还翻译了我的两首小诗《他的梦》、《星星,我求助于你》。我也是得倪老师译作的影响很深的一个人,从倪老师译介的奥利弗诗中,我体味到思辨性的东西也可以不那么滞重、掉书袋子,在深厚的哲思中糅合进一种明亮和轻盈,可以诗性的表现中实现一种平衡。倪老师的诗作原来也这么好,相对译作,这个课要好好补,以后再更深入地谈谈体会。

章凯:半人半仙,半真半空
章凯的博客我要时不时过去溜溜的,目的是偷艺。但她招式不好学,因为她自己就是无招胜有招,让人下不去手。她的诗结构独特,用词考究,立意唯新,又是不娇滴滴唯美的,她会在典雅之中加一点粗粝,适当地消解掉一些阅读理解上给人造成的挫伤感,这是一种慈悲的低姿态,又没有影响到她的线性匀速前进。我还记得她在多年前的一首诗中植入的“崽子”一词,可与当年张先 “红杏枝头春意闹” 之“闹”字相关照:“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对于章凯我要送一句:“果何人哉,翩何姗姗其来迟!”

楚雨:诗界花木兰
看楚雨的书法和绘画,我对这位老朋友充满想象:她得多有力量啊?我认为短诗如会展特装,取其简洁精粹,长诗如百年建筑,要考量创意、架构、铺设、渲染,几乎是个体力活;楚雨的长诗近年来却一部接一部。她诗书画评的同时,还将论坛打理得热热闹闹,小朋友安排的头头是道……可以如此轻盈跨界,只能说明“天分”与“努力”在“楚雨”天平两端平分秋色;然而她又说出“活着需要谅解”,仿佛为一个现代的、兴兴头头解构主义女汉子的形象消除人们心目中的“肿”。她也是难学习、难归类的一位,希望有机缘真正认识她。

雪女:相见恨晚的诗者
雪女、水晶钥匙,两个名字都曾多次见到,但直至明迪此次组织“女诗人专辑”才真正开始对她的阅读,非常令人跌足。在此我要冒失地“指摘”一下这位山东老乡,优秀的女诗人雪女,你这两个名字气质太“女诗人”了,反而造成了对你厚重的、内省的、既有阅世经验,又有真知正见的诗作的“遮蔽”了!雪女这十首诗是非常喜欢的,这将是一个阅读学习的新开始。

穗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穗穗的诗歌和诗性笔记有着我非常羡慕的个性:鲜明、直接,爱憎分明,没有中间调子。她的诗歌往往因为真挚而有着强烈的“自述”感,自由与激情在成熟的笔力控制下并没有造成习见的泛滥,却往往有着克制后的自省。在她面前我深感自己“辜负诗神”。

陈依达:智性诗者,“不单是为吃米活着”
依达姐的诗作可不是给心怀侥幸的人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养与耐心,可能很难完整读完她的一首诗行之外的诗。她掌心有个自己的阿莱夫。要当她的读者,首先得确信这个,得归降于她的逻辑关系学。这是否因为做惯葱油饼的主妇难于掌握牛排的二十种做法?但如果我们试着将依达姐诗中的“阻滞”当作一条道路,将“隔”理解为一种贯通,就会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共鸣。这是技术与艺术的双生儿共同隐藏的秘密,但对知者来说,又并不保守。

先写到这,其她优秀诗人的阅读印象,以后慢慢补。


湖边草微博评诗

章凯--------她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诗人,世间万象,她描述的同时就试图去辨析与判断。但我最喜欢她的两首诗恰恰是感性多过理性的,她不急着判断的时候,诗句的张力与包容性才会凸显并独具魅力。有时候,我们仅仅想呈现时,会揭示更多,而当我们试图表述,我们说出来的,不过是局部的真理。

明迪————明迪的《家谱》,让我同时想起陈忠实与迟子建,以透明纯真的视角,抒写着饱含泥土气息的史诗。想象上天入地,却是有血有肉有质感。长诗如同长篇小说,不厚重无以支撑,但长诗更难的是在厚重中有轻灵,既能在广袤的土地上铺展,又能在无垠的空中飞翔,明迪的诗,做到了这一点。

雪女--------她天生是个诗人,当她描述万物时,万物似乎顺理成章地剥离了寻常的外壳,裸出事物最本质也最诡异的一面。她转述的世界悲凉神秘却直指人心。她在转述中层层深入,她不是靠词语,而是靠心灵的力量带着你穿越世相,触摸到令你颤栗的生命图景。

窦凤晓--------她的诗适合在孤独的时候读。要一点苍凉的心境做背景,野旷天低树,广角镜头,散点透视,最后聚焦的那一瞬让人悲凉丛生。聚散离合,人世往返,似乎活了几世,才有这样一种旷达又意味深长的叙述。每一种意象兜兜转转,万物本是一物,尘世间,所有的历程不过是悲欣交集。

倪志娟------她的诗,能让人瞬间安静。铺叙的古典意象清朗唯美,隔着漫长的时空观照,每一个片段都被重新解读。古典与现代相互凝视与折射,这种解读如同高手过招,点到即止,却又意味深长……

穗穗-------相对于其他诗人的智性写作,她的诗更多的是情性的流露,更多人间气象。她不炫技,甚至没有过多的企图心,只是随遇而安地,对着某种打动她的意象掏心掏肺。有时候,单纯也是一种杀伤力,所以,她并不刻意要惊艳,却常常使人有意外的惊喜。

楚雨--------楚雨的心里住着一个男人,一个有大气象大悲悯的不羁男人,词语是他的猎枪,击中目标后,眼中又有慈悲的迷茫。冷峻与温情的交织,让她的诗简洁有力又有点莫名的感伤。这个杀手不太冷。也许,这个充满荒诞与罪恶的世界有毁灭一万次的理由,但活着,还是需要被谅解。

陈依达-------她的诗有一种明亮的韵律感,意象纷纷叠叠,裹挟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扑向你。如同春天的花瓣雨袭来,一瓣跃入眼帘,一瓣飘在唇上,一瓣,落在心里……

唐果--------她的诗,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这些诗,应该不是一个时间段写的。感觉她用诗记录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季。从对世界空灵的俯视,到切入世界生长的肌理。一个少女对世界的观察,那种通透是凭借灵性可以达到的。但一个母亲对于世界的观察,总是不自觉带着切肤的痛感。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