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简评窦凤晓的诗歌有非常出色的诗的感觉,以及从整体形态上对每一首诗的恰当把握。
其一,她的诗歌感觉完全是现代性的。这一点很重要,它是一个诗人的诗能否在当下“入流”的重要因素。
其二,她的诗歌感觉虽然是现代性的,但在主体上却使用了古汉语的语词元素,这使诗作显示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内功,在心理形态的表达上很筋道,很矫健。
其三,她的诗歌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系统,比如“被过度消费的/物质的肉体/充满浮世之美”,这应该叫做“当下合成性的学术语言”。它既是非常难把握的一种语言,也是一种能体现人的当下学识宽度、并给阅读带来奇崛感的语言。这一语言系统再加上古汉语语言系统,便足可以使其诗作呈现出一种内在文化品位,也就与通常的靠小灵感、普通生活情调来写作的那类诗作区别了开来。
——燎原
读凤晓的诗歌,我总是长久地沉陷于如“一尊木蝴蝶。/守拙,藏翩跹于静默之中//我何在?秋风尚未撷取/我精致的盔甲。”这样直逼灵魂的光芒里而不能自拔。这个绝然迥异于当下流行的女性诗歌写作的独行者,她在进入诗歌之初,就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壁立的难度的悬崖。她要痴心做一个语言的炼金术士吗?我是说,在当下,一个诗人,尤其一个年轻的女性诗人,一往无前地抛却外在的诱惑、批评和赞美,并选择向内的姿态,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而当她转身,义无反顾地朝向内心走去并越走远,我相信,她的孤独和平静下必有地火和惊雷运行,她也必将在众树的合唱中脱颖而出,发出金属的灼灼光芒。
——谷禾
米粒的诗歌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感性,也有消隐性别的开阔与理性。写作的方向虽然还是定位于抒情,但绝不是对空泛事物的无病呻吟和情绪化的吟风弄月。她以个人内心的纤细感触激发笔端的风云变化,用人性的善美去发现和提炼平常事物中的诗意部分,因这种萃取而使她的诗写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她的诗歌基本都是“在真诚中体现自己的基本姿态”(纳丁•戈迪默语)。因为真实在场,她的诗句对自己内在与外在的事理呈现就有了把握,这种把握使她对正在发生的一切以及将临的一切,有了行云流水样的从容,从而使她的诗写,能做到将世俗弹离眉睫但又现实感十足——这是一个诗人最自在的位置:活在人间而又超脱凡俗。同时,她的诗歌又有着很强的个人化的立场——意韵的呈现,某种下意识的微妙感受,她都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语感、节奏以及审美向度。她的诗歌感觉敏感而灵动,既新奇又合乎情理逻辑。她对诗歌素材的选择也有意避开大众和俗套的东西,而专去撷取属于她自己的发现,从而使她的文字具有了独特的精神轮廓和外延。
——孙慧峰
诗人必须有底限,对世界、社会、生活、困境、荣誉、日常……要时刻保持警醒,以避免时代的喧嚣渗入诗歌的骨髓。米粒和她的诗,有一种拉金式的自觉,入木词语中的生命张力,与着意表演的伪奔放别之天壤。环境的熙攘,丝毫没有动摇她平静的步伐与自信,区别斤斤于诗歌名声的诗人,我看到,米粒在诗歌之路上已走的更远,我相信,她是值得我们用时间去期待的诗人。
——麦岸
米粒的诗歌大都首先经过深思熟虑,有了对物象感怀的大体对位之后又举重若轻地呈现出来。她策动想象力的马达,加以对泛抒情的克制,从容不迫地获得了对词语和节奏的准确掌握。作为叙述者,她时而浮出水面,时而隐身于流水,或隐匿于云端。表面看来,她呈现出一种慢条斯理的令我向往的写作状态。但大凡写字的人都知道,在找到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叙述风格之前,他一定得经过漫长的摸索与刻苦的历练,因而结果并不神奇。在世界完全黑暗或者完全亮起来之前,通过她对诗歌独有的触觉嗅觉和带着倔劲儿的努力,她触摸到了一种瞬间发生的可能性,这瞬间的发生就是她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是她与世界最真实的内在体现。 ——非非
米粒的诗给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恢复、匡正、深入了现代诗歌纯正的知性叙述。恢复,是说她重新拾起了书卷气的知识分子视角,虽然这里知识分子一词容易被误解,但我还是要说,是由于米粒扎实广博的阅读让她书写起来从容不迫;也是她的善思,并能将日常生活提炼融入她的学识和才情,才匡正了现代诗歌嘈杂,混乱,无标准,无语言底线的乱象,在她自己这里端庄和智慧一直闪现在字里行间;进而从自己多年的语言功底,状物描心的娴熟技巧出发,结合自己的认知方向,自觉地深入写作,状态保持得很好,更可贵的是能够及时回看及时总结得失,这样诗艺的进步就变得特别惊人。我每每于她的博客发现新颖的表达,每每感慨:诗歌不是光靠天分和悟性的,也必须有勤奋和自省的态度。
——温惊天
收藏于 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