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回答辛夷(2022-1-27)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22-10-12  

回答辛夷(2022-1-27)





A5
、在工业化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被分割成一块块碎片,打破传统乡村生活劳作、学习、社交、运动等较小活动区域整体化的特征,我们的写作也在碎片化时空里进行着。请简要谈谈你在碎片化生活里如何写作?或者是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持久的创作?

窦凤晓:一个人选择向诗而生,看上去是一个矫情的说法,但也是“非如此不可”之事。当年曹孟德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实诗歌已经先于杜康而存在了。诗,在曹孟德横刀立马的碎片之中漫漶,像微风吹透骨髓(苏轼有云:春风入髓散无声)。


B1、全球化是一个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过程。你认为诗人的全球视野的主要切入点在哪里?是民族、地域?还是资源、技术、多边主义、全球治理?

窦凤晓:全球化视野,对于诗人来说听上去过于宏大了。事实上,虽然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早迈出了“人类的一小步”并已经显示出更广袤的野心,但“人性”基本未变。人,作为一个有着显著灵魂性的物种,灵魂需求一个合宜的出口,诗,恰好是能够荣膺这一使命的。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讲社会发展科技发达,各方各面林林总总都可以用“进步”考量,除了艺术。诗,作为一项源头艺术,只有庸诗与好诗之分,没有落后与进步之别。我认同无论民族、地域,还是资源、技术、多边主义、全球治理,只有处境差别,没有诗歌差别——当然,这个讲法是有诸多前提的,首要的前提是要解决语言问题,这是门槛,不是进阶。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