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徐璧如:心地芷兰有异香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24-09-02  

徐璧如:心地芷兰有异香

读窦凤晓《鹿群穿过森林》
徐璧如


4月23日,书城大厅的文学讲座上,著名文学批评家耿占春老师的诗歌讲座《诗歌与内省经验》正在进行。那不疾不徐、沉静自若的男低音,在座无虚席的大厅回响,听众们在凝神谛听,大家都意图从他那隽永而绵长的话语中,快速地捕捉、吸纳诗的精神火花和学术旨要——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在人群中涌动,对于这座港城而言,如此专业的诗歌知识既新鲜又智慧,正是诗歌爱好者们的亟需。那是沙上的卜辞,瞬间即逝,人们生怕漏掉一字一语一个典故,像沙滩在吸纳日月光华,在吞咽流逝的每个水滴,偌大的厅静得只有耿教授富有磁性的的男低音在流淌、在渗透。耿教授像平时给学子们讲课那样,闲庭信步中隐光藏耀,所讲实之霞光万道。窦凤晓的新诗集《鹿群穿过森林》(2022年9月,南方出版社)的序言正是耿占春教授所撰写,这篇长达万言的序言正可让读者按图索骥,从窦凤晓的诗中觅得诗神的鸿泥指爪。
从这部诗集看来,无疑,凤晓的诗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情感张力、思想内涵更加充盈。她笔下,万事万物皆可入诗,一切那么随性、洒脱,一切又那么缥缈,却有一股诗思,引你向上,引你攀登。正如《无心谷》一诗的末尾:“深谷尽头,一棵云杉奋力向上,正在脱离已知的高度。”那不正是我们基于现实的向往吗?这平凡的现实,一旦朦胧上了诗意,是不是就美得无以复加?
《在风景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那蓝色和黄色的野花,裸裎在万物之灰中,兼有色难之扰。”这句提示得多好:有谁能设身处地替花想过那么多?是作者的众生平等的博爱之心,给人类出了一个难题。而结束语尤其让人惊讶,堪称神来之笔:“一个新我在走神马观花”。这个被即时更新的形象,到底是在走神,还是在走马观花呢?
诗者的天马行空,时有让人猝不及防、情不自禁。在《短暂》里,作者的结语似乎给人生设置了一个新的高度:“必然性最糟糕的特性之一是否定言说。花开猝不及防,是必然性里最温柔的部分,可称之权力的马嵬坡。”好一个“权力的马嵬坡”,真让人不由拍手叫绝!
作者“兼致XX”的类型诗作,正像古代诗人间的唱和。有人、有物、有思,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你心的镜照,霎那间的情感、情绪的延伸,是可以对话的,而读者正是那个被诗人指定的对话者。
奇特的想象,构成了诗人的形象世界。她的诗带有一股钢性,又带有一股哲理,还有一种重量,让你乍读一时不知所云。但是,别致也就在这里,她诗的这种不可归类性,让人抄袭不了,她就是“这一个”,在一大堆诗里你也能一下挑出来,非她莫属。她的诗会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像坐过山车,意涵丰富,节奏特快,往往这句还没咂摸出所以然,下一句的独特味道又轰然而至,挑战你的各种感官,精彩一个连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这个作者,是在拎着地球的双环荡秋千吗?等全篇结束,你必须反刍,每读一次,你几乎都有一种新的发现。你不得不佩服她的一支笔往往上接千载,下连万代,宇之里,宙之外,思致极幽渺。
《别开生面的海》,应该是作者的工作写照。当年,为了规划这片海域,他们下了好大的功夫,这儿白帆帐,那儿茅草亭,刷清油的椅子,石头的凳子,冲凉的自动水嘴,探测黑夜幽深的灯……日常工作在她诗意的笔下,显得多么丰盈美好。如今看来,那张绘制好的蓝图,已变作游人如织的今昔,只有印着外文的三角帆提示着轰然的“现在”。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战绩却辉煌在当年的海滩——它的明天将更加璀璨。“我想等下次再来,这个地方一定会认出我,并开出繁盛的火焰花”。
《中年的雪》,是作者真实的日常再现。有序的生活,庸常的平凡,嵌进了诗意,就变得让人向往了,这正是作者的当下生活。不溢美,不滥情,如实记录。雪中晨练后的倦怠,远方孩子的问候,让作者内心丰盈,一股盎然诗意脱颖而出,冲上了天空。虽然外面雪花飘飘,但“内心晶莹的份量,远大于行走于世所领受的雾霾份额”。纯然倾泻的雪光,仿佛雾霾未曾笼罩,就直接驾光莅临。我理解了,作者内心的光渗透了天地,融化了自身,那是怎样的充盈自适,还有那压低声线的嘱咐:“好事不必完成”,何等通透,伴随着微妙,让人心颤。
作者的诗,带着一种理科生的特质,坚强如韧,锐利如钢,无尽的思,始终充盈的活力,无所不在的光——看见诗,就等于看见了作者,这是诗附带的功绩。
难忘作者在2018年最后一天,深夜驱车在高速路上,看见一群沉默着在天空飞撞的小鸟。开始,她误以为是深蓝的文字的碎屑,蝈蝈突如其来的孤勇,在向黑夜叫板。作者深有感触:“可见,黑非但不铁腕,反而有未名的生机”,这貌似浅显的常识,反倒使人读出哲思——常识畸变所触发的“意外”之美,加之独特的想象,令她诗兴湍飞,酝酿出这首精美的《快慰诗》。看来,只要有了诗心,就无处无时无事不成诗。
在《晨曦中荷塘》,诗人风趣地开篇写道:“三径就荒,取直而行即可”。何其痛快,简直是霸道,却霸道得有理、有据。“三径”原指归隐之地,隐逸之士所行之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专政,兖州刺史蒋诩不愿做官归隐乡里,不想和外面的官场之人交往,便在自家庭院中开辟三条小路,只和同样遁世避名的羊仲、求仲两位隐者交往。后来“三径”特指隐逸之士隐居之地。此处作者脑洞大开,借用三径,另取其意,岂止是潇洒,而是潇洒至极!连“径”都不需要,取直而行即可。因为“……荷塘蓬勃成一个人口大省,嫩黄巨蕊的巨型花朵自成星球……荷塘深处,淤泥涌动,仿佛白云回音。此刻,连居所未卜,亦已不是难事”。作者的大丈夫胸襟,显露无疑。
《有所思》更是有所想,“多年执迷如同怨尤,紧扯‘此刻’衣角。我,尚有机会成为‘曾经’的那一个?”这其中有何奥妙?西汉董仲舒早在《春秋繁露•精华》中说得很明白:《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文字里潜藏的生命激荡,终究会有相似的灵魂在另一端凝望,将其中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分解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总能把日常与科学、哲学并联,矛盾而有趣,但这又是生活的实相。
《倾城之恋》简直是爱情(人情?)教科书:“他拼命开会、赚外快、养木马,时钟拖曳;她执着于似与不似,以物理学砥砺逻辑关系”。物理学和逻辑关系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作者将这两者相互砥砺,其结果可想而知。作者的这首短诗可以拿到婚姻课堂上讲讲。
《与小可合作的诗》是作者跟儿子的一首合作之作。儿子时年十岁,时有惊人之语。做母亲的敏锐地记录下来,并接续创作,母子俩这游戏合作得天衣无缝。看似游戏,超乎哲理,超乎情感,应该是生活给孩童的一个瞬间的启迪,类似吉光片羽,需要敏感的洞察和捕捉。是的,凤晓已经解释过了:“诗热衷于即兴地自我消除,直至无味透明”(《即兴的少女》)。
其实,儿子不止一次参与她的诗歌创作了,有时还为她制造灵感来源。尚在儿子读幼儿园时,一次她下班回家,看见玩具犀牛角上挂了一串五彩珠链串起的花环。这是儿子玩耍时的杰作: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东西意外地叠加在一起,突然对撞出一股强烈的张力。她诗思勃发,一首诗继而一蹴而就,就是那首流传甚广的《犀牛戴着花环》,这也成了她第二本诗集《山中》的诗冠。
她的诗,绝不是看一遍就可释卷的,得琢磨,得联想,哲思充沛是她诗歌的显著特点。她说:“一首好诗,可以帮助提纯思想的清洁度”。她又说,“……长安尘雾,世事苍茫中,物我两忘的古老审美在款款招手……水纹里,曾雕镂成了我的那些句子,此时又分解了我”。(《采石矶述怀》)诗人之思如此写来,采石矶上顿时布满了情感,引人怀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思,是诗歌的王冠,语言,是它的霞帔,诗性,是它的灵魂,情感,是它的心脏。“生而为诗人这份契约,需要绝对的忠诚,和自身的不知不觉”。
美国当代诗人斯蒂芬•顿说:“好诗在奇异与熟悉之间保持一种精妙的平衡,诗人必须把熟悉的创造成相当陌生的,让读者重新看或者重新感受”。也许,这就是写诗的诀窍之一,不然,怎么有“化腐朽为神奇”一说呢?写诗是对存在的表达,意象带来审美愉悦,哲思带来顿悟,韵律感形成语言的美感与张力,多重的解读,让诗有了多重的生命。
读她的诗,就如同与一个高洁的人对话,乐也无涯,“孤独,曾严厉地规定了同行者的模样”,这是高格的人生。而《孤独中的对应关系》,精准、形象,“天大亮了,太阳开始诵读光的梵文”,真是神来之笔!带有哲学意味的这句结语,真是诗眼,不由令人生出“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感:“既无法就地失踪,也无法突破自我意识:这虚妄的牢笼”!写尽孤独,多么准确有力,让你无法辩驳,只有点头。孤独中的对应关系,哲学中的一个命题,如果是你,该如何做好这首诗歌?也许讲上一大篇道理,都不如作者的这几行诗精准。这就是诗!以一当十,让人回味无穷!诗在她的笔下,真可化作千军万马!多么轻松的驾驭,诗——魔术师手中的魔杖。
一只在初阳空中欢唱的凤凰,看,她冲上了云霄,又钻出云朵,她从必然王国到了自由王国,寥廓江天任遨游,翱翔、翱翔,向着诗和远方。中华的女儿,诗的女神,有了这一双翅膀,她应该别无奢求了吧,只有飞得更高、更远,那是她的向往,她的责任……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