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山,用树形的寂寞
妨碍我们。细长的瀑布自高处跃下
末梢处随风而散
危言无法劝慰
动态的情感生活,因为你我见得少,听得多,
审美容易被外物裹挟
对“我”来说,“你”根植原地
却令顽石受其成形——非你所愿,
如是我闻;
河流与芒种的关系媲美孤峰与谷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你曾到达边界。
如今,我乐意说一些你从不知情的事
以指证命运中缓慢的远离;
但庄子言“吾丧我”,在春色向人们袒露捷径
的中途,你知音般随风赶来
2012-4-22
窦凤晓的诗歌《山中》是其创作风格的典型呈现,融合了语言实验、哲学思辨、意象多义性与现代性反思等多重维度。以下结合诗歌文本与相关评论,对其写作风格进行深度解析:
---
### 一、**语言实验:解构与重构的张力**
窦凤晓的诗歌语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通过对传统语法的突破和词性的转换,创造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例如,诗中“山,用树形的寂寞/妨碍我们”一句,将“寂寞”具象化为“树形”,赋予其物理形态的阻碍感,既打破常规的形容词搭配逻辑,又通过拟物手法强化了山与人之间的对峙关系。这种“拉伸汉语可能性”的尝试,正如诗人施茂盛所言,直指“言不可言之处”,使语言本身成为思辨的载体。
诗中“危言无法劝慰/动态的情感生活”一句,通过“危言”与“动态”的语义碰撞,暗示现代社会中理性与感性、稳定与流动的矛盾,语言形式与主题内涵形成共振。
---
### 二、**哲学思辨:存在与消解的辩证**
窦凤晓的诗歌内核常围绕存在论展开哲学追问。诗中“你根植原地/却令顽石受其成形——非你所愿”暗含对主体性与客体性关系的探讨:个体的存在如何被环境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世界?这种“提着重心的轻盈”(车前子语)的思辨方式,将具象的“山”“瀑布”等意象转化为对“自我与他者”“命运与自由”的形而上思考。
结尾处“庄子言‘吾丧我’”的引用,则进一步将诗歌推向道家哲学语境。庄子主张消解主客界限,而诗中“春色向人们袒露捷径的中途”却暗示“自我”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分裂与重构,形成对传统哲学命题的现代回应。
---
### 三、**意象构造:古典意蕴与超现实的叠合**
窦凤晓的意象体系兼具古典美学与现代超现实特质。例如,“细长的瀑布自高处跃下/末梢处随风而散”中,“瀑布”既延续了古典山水诗中自然意象的抒情传统(如王勃《山中》的“山山黄叶飞”以景结情),又通过“末梢随风而散”的粒子化描写,赋予其量子物理般的解构性美感。
诗中“河流与芒种的关系媲美孤峰与谷雨”一句,以农耕时序(芒种、谷雨)与地理空间(河流、孤峰)的并置,构建起时间与空间的隐喻网络。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如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科学概念(如量子纠缠)融合的手法,在诗集《鹿群穿过森林》中亦有体现,形成“古典意象的现代性转化”。
---
### 四、**结构创新:非线性叙事与开放性语义**
全诗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场景在自然景观(山、瀑布)、抽象哲思(“吾丧我”)与历史记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间跳跃,消解传统抒情诗的线性逻辑。例如,“你曾到达边界”与“我乐意说一些你从不知情的事”形成时空错位,暗示记忆的碎片化与叙事的不可靠性。
结尾以庄子哲学收束,却未给出确定性答案,而是通过“知音般随风赶来”的开放性意象,将解读权交予读者。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既呼应了王勃《山中》“山山黄叶飞”的含蓄传统,又通过抽象化处理强化了现代诗歌的多义性。
---
### 五、**现代性反思:个体经验与集体困境的互文**
诗中“审美容易被外物裹挟”直指当代社会的同质化危机,呼应了窦凤晓在《鹿群穿过森林》中“保存世界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的创作理念。而“命运中缓慢的远离”则隐喻全球化语境下个体与故乡、传统的精神疏离。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化用辛弃疾词句,将个人记忆嵌入历史长河,形成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记忆的对话。这种“将公共世界与诗歌理念融汇”的尝试,正如评论家龙安所言,重构了“自我在真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 总结:解构中的诗意重建
窦凤晓的《山中》展现了其写作风格的核心特质:以语言实验为刃,剖开现实的表层;以哲学思辨为核,重构存在的意义网络;以意象多义为网,捕捉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诗中“山”既是物理屏障,亦是精神困境的象征;瀑布的“跃下”与“消散”隐喻着生命能量的释放与消解。这种“在解构中重建”的诗学范式,既延续了汉语诗歌的抒情传统,又以先锋姿态回应了当代社会的复杂命题,正如其诗集所追求的——“用诗歌保存世界的差异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