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窦凤晓诗集新作《鹿群穿过森林》研讨会在垂杨书院召开。会议由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丛新强教授主持,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李掖平教授,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黄发有教授,著名诗人、山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戴小栋先生,著名诗人、鲁奖获得者路也教授,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月斌教授,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史建国教授,著名作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赵德发先生,著名作家、鲁奖获得者夏立君先生,垂杨书院院长张期鹏先生,大众报业集团于国鹏、张向阳、蓝峰等先后发言,就窦凤晓的诗歌创作和诗集特色做出了精彩评述,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刘玉栋、孙书文也分别转达了对于本次活动的衷心祝贺。
谭好哲教授:
窦凤晓的诗歌很有现代性。第一,她往往打乱日常语词,使诗歌回到语词本身,具有陌生化和超越性效果,超越日常,超越常识。在表达这一诗歌基本理论方面,窦凤晓表现得很勇敢。她提出的“诗与语言不是一回事”这一观点,对诗歌理论工作提出了挑战。第二,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存在之物比想象更高”(《关于好诗的认识论》)。福柯的著作《词与物》,是一部人文知识的考古学,他是把学术文化知识,放在社会史、文化史的层面去辨明“词与物”的关系。而窦凤晓的诗里,呈现的是面对“物”,如何使用“词”,往往体现出既有“物”的呈现,又有“词”的跳跃式飞升。她对“词、物”关系的思考和论述是个很好的诗歌命题。
李掖平教授:
窦凤晓的诗歌涉及哲学,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其思辨性相当深刻。她的诗,既带给人羽毛拂过的微痒,又有伴随着疼痛感的绝望。在表达哲理思辨、表达“词”的物性和神性模糊含混的分界时,她的诗体现出试图妥协与弥合的迷惘性和困惑的摇摆, 感觉到危机却无法辨明。大量的问号的使用,恰恰以质疑抵达了质疑的核心。她的诗机巧地用一种迷惘性弥合了哲学的硬度,有思想探究的勇气。她诗中的语词组合,既是审美也是挑战。她的诗,往往从日常最普通的事物切入,但这绝对不是目的,而是体现了宇宙中未知之物的处境。其诗歌对于“反思”“质疑”“迷惘”三位一体的探索相当成功。她下一步应当注意如何让诗的柔软和哲思的深邃坚硬结合得更好。
黄发有教授:
窦凤晓诗歌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取材多是对日常生活的“诗”化。日常生活,经由哲思进行深入转化,使之被激活、被点燃。可以看出,诗,是她丰富生活、放松灵魂的一个独特空间;二是对花鸟景物的“人”化。她的诗物我交融,意象的组合形成电影一样动态的画面感,平静背后有静水流深的内在力量。她的诗歌一方面跟物质化的时代、社会保持着疏离,一方面又与之保持了一定的互文性。三是她的诗具有很强的古典内涵,在《绝对的月亮》《辋川记》等诗中,都具有显著的化古为今的特点。它不是单调的古典趣味,而是对中国优秀古典诗歌的传承和发扬,加以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与思想架构。缺点是有时候用词太生僻,影响阅读效果。
戴小栋先生:
窦凤晓的诗歌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一是“敏锐”。诗人感知的雷达打开着,通篇敏锐。一首品质保证的诗,往往从内因的一个切口自然地入手,沿着钟摆的声音,沿着鸟鸣的声音,可以走得足够远。这个过程不停滞、不被干扰,更没被绊倒,从个人的无意识状态,向社会角色的有意识的自我承担稳定地迈进。她往往最后宕开一笔,有较强的处理哲学概念的能力,如“森林很宽敞。孤独曾严厉地/规定了同行者的模样”(《鹿群穿过森林》)、“因无法就地失踪,也无法突破自我意识/这虚妄的牢笼”(《孤独中的对应关系》)。二是“经验”,一首好的诗一定是写个人经验、写个体生命经验。凤晓诗歌基本基于其人生经验又有所超拔;三是“绷紧”。好的诗歌应该有这种绷紧、结晶、燃烧的聚合感,高强度、高密度、高难度。
路也教授:
窦凤晓的诗将西方哲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意境融合缠绕在一起了。她往往“在不可言说之处言说”,但又不打算、不试图给出结论——反而恰恰把事情说出来了——这件事情她做得乐此不疲。我想到维特根斯坦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事情就是这样:只有你不去说出不可说的,才不会丧失任何东西。但不可说的东西将不可说地包含在所说的东西中”。窦凤晓的诗就把这一点做到了。读她的诗既烧脑,又快乐。她不回避生活的琐碎,喜欢写大自然,植物呀,动物呀,但这些仿佛仅被她拿来用的,她并不照搬事物,而往往成为她内心的投射。但她又过于执拗地追求精确——希望她下一步写得更放松一些、更不经心一些。
赵月斌教授:
怎样打破传统写作枷锁,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去写诗?窦凤晓的诗既吸收了传统精要,又有很强的现代性写作自觉。她的诗转折性很大,具有破坏性的、反意象的抒情,这是对窦凤晓的诗的第一个阅读感受。第二个感受是:如何作为一个70后,在中国写诗。在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化中,作为一个70后中国诗人,她思考、不解、辩驳、困惑,在诗中对自我保持怀疑并相互辩驳,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第三个感受就是: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如何写诗。往往最本质的现代派反而是反现代的。她的诗歌有明显的叙事性,以《造海》一诗为例,她在如何继承、打破古典诗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不足之处是写得不够放松,希望以后多关注一些“次要的东西”,写出更具颠覆性的句子,写出世界性。
史建国教授:
窦凤晓的诗显著特色是思辨性。虽然没有确定的哲学源头,去探究窦凤晓的写作源流,但从这首《即兴的少女》中已经找到了这个答案:“诗在排他性中/也排除了作者”,“诗热衷于自我消除/直至无味、透明/难以卒读”。第二点是,如果将这本 《鹿群穿过森林》放到近二三十年的文坛看,她写得非常明亮,诗中体现出的“田园”梦想和对乡土自然的亲近感,对照针对城市现代文明提出的颇为锐利的批评与反思,对于当下“乡土”文学逐渐消逝的状况,具有某种意义。她的写作方式是非常现代的,生僻的科技名词、设计专业术语,与乡土元素一起入诗,现代汉语的边界随之不断拓展。如何将个人化的表达与时代根本性立场更好地联系起来,是对她下一步写作的期待。
张期鹏先生:
诗是什么?马一浮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叶嘉莹评价其“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而读新诗,读现代诗,不妨可以将这四句话反过来讲:“如觉忽迷,如醒忽梦,如起者之仆,如苏者之病”。张炜先生曾说:诗是生命的闪电。而读诗的感受呢?好像还是张炜所说:像被一种神秘的射线击中。当年读路也的诗,我就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现在读窦凤晓的诗,我渴望被再次击中。在《琴声如诉》一诗中,让我找到了这个感觉。这首诗不但击中了我,也让我想起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一念》一诗同样也有如此的感染力。应该向路也、凤晓致敬,期望能读到她们更多的好诗。
赵德发先生:
诗人很多,但真正拥有诗性思维的人很少。这需要先天的才华和后天的积累,窦凤晓正是这样一位保持着敏锐诗性思维的优秀诗人。《鹿群穿过森林》是她的第三本诗集。作为一名狼文化盛行、创收压力很大的国企人,她“整天在狼群里琢磨鹿群”,不但创造了日照市好多文化项目的第一,还保持着文化情怀和旺盛的诗歌创造力。她仿佛头上也长着两只角,用来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普通的事物到她眼里都有了诗性,其思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耳目一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与敏锐度,擅长使用比喻、想象,她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放在一起搭建出匪夷所思的诗歌架构,有了独特的风格。也许因为忙,她在诗坛的曝光率并不高。希望以后多写、多发,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她。
夏立君先生:
几天前,在日照举办的一个由窦凤晓主讲的文学讲座中,对于她的诗歌,我归纳了三个关键词:自然、传统、自我,可以再加上“哲理”一词。今天,从对师友发言的聆听思考中,这几个关键词又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与启发。窦凤晓的诗将日常化为自然,将自然切入诗意,作品里的花草虫鱼、山水苍茫,都镕铸融化为氤氲诗意。这是现代性较强的诗意。作者扎根于中西传统,写作是建立在纵深阅读基础上的。她的现代性反而更能接通地脉一样逼近古典。而自我、哲理又融化于其中。不妨说,窦凤晓率领着诗意的鹿群穿过了森林,看到了星辰大海,她已具备明显的识别度。她应该坚守已经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当代诗人的优势,在绷紧与从容放松之间,追求更高纬度的一个平衡,提升作品的可感受性、可进入性和亲切性。
丛新强教授:
窦凤晓诗歌的现代性特征非常明显,甚至有朦胧诗的感觉,尽管已经与朦胧诗拉开了距离。如果将这本诗集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政治抒情诗,到朦胧诗,到第三代诗这样的脉络发展来看,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部诗集中,窦凤晓反复阐述她对“存在”的理解(“花朵”即指代“存在”)、对“孤独”的体悟、对“时间”的思索、 对“节制”的恪守。她的诗学观念有一种统领性在里面,极具现代性和人性机变,从《游园者说》《在别人的房子里我们相遇》《孤独中的对应关系》《星空辩论会》等诗歌标题中即可看到,她的诗歌中,语词意象纷呈,有很多的空间和意义值得继续挖掘。在口水诗和口语诗莫辨的当下语境中,这本诗集难得地坚守了典雅的汉诗立场。
附1:诗集简介
《鹿群穿过森林》是诗人窦凤晓的最新诗集,于2022年9月在南方出版社出版。该部诗集由耿占春先生作序,收录作者近年来一百首诗,由四个专辑构成,分别为“花朵”、“孤独”、“时间”、“节制”,依次对应着生命的感知状态、个体存在价值、关于生命纵深的理解,以及对日常冗长繁复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