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山东诗人谢颐城一篇文章,把凤晓的短诗《两者交互》进行文本剖析,进而提出改写的两种方式。对一首诗歌的“痴迷”,并称理解的过程为“不得不啃这枚晦涩的坚果”,而是事实上给予诗歌很高的评价,这一切难道不是诗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读者的品质吗?
《两者交互》这首写于2015年的16行短诗,我理解为写人的精神交互,开端:
两者交互叶片花茎
根和泥土而花瓣状
这两行诗语言精炼而令人有点费解,因为这里参与交互的,应该是“泥土”和“根”,叶片、花茎和花瓣状,其实是交互过程的产物而非其它,诗人透过对语言的再塑,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令读者顿时安静下来,品味诗歌的意涵。
嘴唇禁区两者交互深入探讨
各种世界性问题而
嘴唇禁区
两者交互梦中落雪
镜中,脚印对峙而
嘴唇禁区
接下来,诗歌引入“嘴唇禁区”这一具有鲜明质感的词组,禁止、禁令等带有禁功能的诏示,自古就能引起心理的警觉和某种震慑作用。在诗歌中表达的嘴唇禁区,我个人理解到一种交流的审慎,对复杂性问题盲目交锋以及产生冲突的避免,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折射:并非把某种精神对峙直接诘斥于语言的唇枪舌剑。
然而当这种节制无效的时候,争论将不可避免。对此凤晓是这样表达的,“两者交互相对塑成 / 镰刀样的无理数而 / 嘴唇禁区”,这里以“无理数”来恰如其分的表达辩辞巧说滔滔不绝的序列。
诗歌的最后两段对交互的失败进行了诗意的呈现,同时还阐明丝毫没有交互的无伤大雅。一首短诗,对心灵的感受呈现深入和具有很强诗性的表达。我与谢颐城细抠此诗的侧重点不一样,谢更发力于对形制的改写,我则偏爱对诗歌意涵的理解。然而谢颐城透过此诗,以及对《今天》微信公众号同期发布的窦凤晓一组六首诗的理解,认为窦凤晓诗歌对汉语的深入、敏感与形而上的修养,都抵达了“堪比诗坛大佬”的境界。
诗人梁小曼在谈论由陈东飙、张枣、陈东东翻译、编著的史蒂文斯诗文集《我们季候的诗歌》时谈到,美国已故诗歌评论家布鲁姆认为,史蒂文斯的写作符合、再现出时代季候的需要,而诗人能否意识到身处的时代与季候,这里有一个想象力的问题,史蒂文斯极其看重想象力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徐缓篇》中提出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为“上帝即想象力”,第二个命题为“被想象之物即想象者”,小曼在进一步阐释中推断:人就是上帝,就是想象力。在上世纪美国一场著名的争论中,关于诗歌属于“庞德时代”的观点,被布鲁姆以“史蒂文斯时代”反驳,原因则是史蒂文斯理性与形而上的非凡想象力,构成与生存时代季候的契合。
中国诗人对史蒂文斯的名诗《田纳西的坛子》可谓给予厚爱,坛子所承载的诗性想象力,虚构而至高无上,映射出人类精神渴望被引领而不是被征服的一种唯美和引导精神环绕翱翔的力量。窦凤晓的《两者交互》一诗,也恰恰是呈现了非凡的想象力,折射出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敏感、复杂、微妙,生命体验和语言的交织互联,使得此诗抵达了“精神深度”、“写作难度”,以及由其转化之后的阅读快乐,同时也深切契合出我们时代的季候,是一首难得的诗歌佳作。
文 / 陈依达
2022—10—28
附:
窦凤晓:两者交互
两者交互叶片花茎
根和泥土而花瓣状
嘴唇禁区
两者交互深入探讨
各种世界性问题而
嘴唇禁区
两者交互梦中落雪
镜中,脚印对峙而
嘴唇禁区
两者交互相对塑成
镰刀样的无理数而
嘴唇禁区
两者无可交互存在
至直井之境止境而
嘴唇禁区
四十年后大多无事
穿堂风交互吹彻而
嘴唇禁区
2015.6.30